糖原积累症肝型伴肝腺瘤 糖原积累症(glycogenstoragedisease,GSD) 糖原积累病是少见的一组常染色体相干的隐性遗传病,患者不能正常代谢糖原,使糖原合成或分解产生障碍,因此糖原(一种淀粉)大量沉积于组织中而致病。发病率约1/20,~1/25,。 糖原积累病有很多类型,共可分13(10、12、?)种类型、其中Ⅰ、Ⅲ、Ⅵ、Ⅸ型以肝脏病变为主,Ⅱ、Ⅴ、Ⅶ型以肌肉组织受损为主。最严重的糖原贮积病是糖原贮积病Ⅱ型,通常在1岁内病发。 临床表现: 糖原积累病主要表现为肝大、低血糖,包括Ⅰa型(葡萄糖-6-磷酸酶缺少)及更罕见的Ⅰb型(G-6-P微粒体转移酶缺少)、Ⅲ型、Ⅵ型和伴X染色体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磷酸酶b激酶缺少。 肌-能量障碍性糖原贮积病主要表现为肌肉萎缩、肌张力低下、运动障碍,包括Ⅴ型、Ⅶ型,磷酸甘油变位酶缺少和LDHM亚单位缺少另有Ⅱ型、Ⅳ型等。 临床表现分析: 6-磷酸葡萄糖和葡糖-6-磷酸酶系统在保持血糖稳定方面起主导作用。GSD患者由于肝内缺少6-磷酸葡萄糖酶,造成6-磷酸葡萄糖分解障碍,引发空腹血糖低,进而刺激胰高血糖素升高,其结果不但未能提高血糖浓度,而大量糖原分解致使乳酸性酸中毒; 亢进的葡糖异生和糖酵解还生成了大量乙酰辅酶A,造成患者高血脂;低血糖还使胰岛素水平下降,增进外周脂肪组织分解,使游离脂肪酸水平增高。这些代谢改变终究造成了3酰甘油和胆固醇等脂质合成旺盛,临床表现为高脂血症和肝脂肪变性。 脂肪酸在肝内氧化不全,血中酮体增多,可出现酮症酸中毒。由于慢性酸中毒引发负钙平衡,可产生骨质疏松。 由于6-磷酸葡萄糖的积累,大部分1-磷酸葡萄糖重新再合成糖原;而低血糖不断致使组织蛋白分解,向肝脏输送葡萄糖异生原料。这些异常代谢都加速了肝糖原的合成在肝脏中积累。 6-磷酸葡萄糖的积累增进了戊糖旁路代谢尿酸合成增加,引发高尿酸血症及痛风。 肝糖原积累症继发肝腺瘤为单发或多发,常在得病后20~30年内出现。如在疾病初期,特别是在起病的前2年内即给予积极的内科医治,继发肝腺瘤的可能性会下降。糖代谢水平如长时间控制良好,可减少腺瘤并发数量、缩小体积,但极少能逆转病情。另据报道,10%肝糖原积累症患者继发的肝腺瘤会转变为肝细胞肝癌。随患者年龄增大,恶变率升高,特别是未得到公道内科医治者。肝脏移植是解决糖原在肝脏积累的根本方法,在未得到移植之前,可行肝腺瘤切除及肝脏部份切除。 其他类型: Ⅱ型糖原贮积病: 全身组织均有糖原沉积,尤其是心肌糖原浸润肥大明显。婴儿型最早于出身后1个月病发,很少生存到1岁,面容似克汀病,舌大、呛咳、呼吸困难,2岁前死于心肺功能衰竭。青少年型主要表现为进行性肌营养不良。成人型表现为骨骼肌无力。 Ⅲ型糖原贮积病: 堆积多分支糖原,又称界限糊精病。主要表现:①低血糖较Ⅰ型轻微;②肝大可发展为肝纤维化、肝硬化;③生长延迟。 Ⅳ型糖原贮积病 堆积少分支糖原,又称支链淀粉病。肝大、肝硬化、生长障碍、肌张力低,如初生婴儿有肝硬化者应除外本病。患者多于1周岁内死于心脏和肝衰竭。 Ⅴ型糖原贮积病 因肌肉缺少磷酸化酶,患者肌肉中虽有高含量糖原但运动后血中少或无乳酸。多青少年病发,中度运动不能完成,小量肌肉活动不受限制,肌肉易疲劳,肌痉挛,有肌球蛋白尿。 Ⅵ型糖原贮积病 主要表现为肝大,低血糖较轻或无。 Ⅶ型糖原贮积病 运动后肌肉疼痛痉挛,有肌球蛋白尿,轻度非球形红细胞溶血性贫血。 磷酸酶b激酶缺少症(Ⅷ或Ⅸ型) 肝大,偶有空腹低血糖,生长缓慢,青春期自行减缓。 X型糖原贮积病 肝脏、肌肉糖原沉积,肝脏肿大,空腹低血糖肌肉痉挛,一定程度智力低下。 O型为糖原合成酶缺少 患者通常出现空腹低血糖、高血酮、肌肉痉挛和一定程度的智力障碍,易与低血糖性酮症相混淆。 医院放射科陈富星主持读片! 赞美 人赞美 北京中科医院假北京中科医院假 |